2025 Isogloss Workshop Fellows
-
Ava GUO, Beijing
可以叫我Ava!我是北京鼎石学校的高中生,兴趣是1960—2000时期的欧美摇滚及独立音乐、法国新浪潮、移民&酷儿表达。最喜欢的电影是《晒后假日》,喜欢听披头士和Wilco,长期目标是学会和世界打交道。读书、看电影和听音乐是我的生活方式,我享受它们,也享受探究、解读它们的过程;我还热衷于和不一样的人相处、交流,希望能认识很多一样真挚的同好。最后,祝看到这里的朋友每天都像摸到小柴犬时一样开心!
-
Adam YANG, Chengdu/Dali
杨伟光, Adam Yang, 现居成都/大理。专注文学,写小说,写诗,学过媒体/科技艺术、营销和材料科学,和朋友做过独立杂志,能占一半的星,社群爱好者,漫游者和观察者。No profile,无法在棱镜中表达自己,占领位置,却可以通过棱镜看到别人和世界,海水和火焰一样分明。
-
Yuanjun SONG, New York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在读。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媒介研究、诗歌、翻译研究、语言学、科技史、欧陆哲学。喜欢德语,音乐表演、歌剧,最喜欢的乐器是人声;户外最喜欢的地方是海水里和树上。新冠以来性情大变,从50%I变成了50%E。
-
Diana YAN, New York
毕业于纽约大学,当代艺术、影像研究和电影研究方向,探索当代艺术影像和观众的边界,用新的写作方式书写当代艺术史。
-
Lutong GUO, Xiamen
写字的人,独立空间「潜水钟DivingRoom」敲钟人,播客「降落练习KissLanding」主播,独立杂志《啲叻DEALERS》执行主编,日常以独立出版、自我组织及替代空间为策动方式。
-
Xiaoyu HE, Chengdu
1999年生于重庆,长于新疆,现居成都,写作者,拍照的人,日常沉迷于独立影像、野外攀岩。
-
Ivy LI, New York
李艺雪是一名视觉设计师,目前在谷歌工作。成都人,现居纽约,曾在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担任客座讲师。
-
Jeffrey LIU, New York/Shanghai
刘子玉是Stilllife思来的联合创始人、传播总监及项目策展人,结合纽约与亚洲的经验,领导跨文化艺术项目。作为新一代引领者,他热衷于艺术与文化的交汇,致力于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他是上海外滩美术馆青年理事会联合主席,积极推动全球艺术领域的发展,支持知名与新兴艺术家、藏家及机构。他的领导力和愿景促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且包容的艺术社区,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Kayla CHEN, Edinburgh
(Idealistic Neo-Space 探寻共学会小组共学代表)。爱丁堡大学 MA Design for Change 硕士在读。专注社会设计,致力于推动个体生活方式与社会集体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社区、公益基金会、大厂商业向善部门、校园和网络自组织等多元场景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创作载体包括非虚构写作、策展、平面设计、日常生活空间实践和在地刊物等,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探索自我表达与集体行动的结合路径。当前对离散华人社群的研究和创新媒介传播尤为关注,期待通过本次工作坊深化思考、拓展视野,并积累实践合作的可能性。
-
Mankit LAI, Hong Kong
赖文杰毕业于香港大学,是一位艺术及策展研究员,主要从生态、社会参与和性别议题的角度探讨当代艺术,特别关注跨媒介创作和策展方法的实验。他曾于不同艺术文化机构协助策展和研究工作,包括M+、故宫博物院以及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他的文章曾于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艺评奖励计划2024》中获奖,并在2021年获Journal of Curatorial Studies颁Emerging Writer Award并出版艺评;亦于2018年获授Laidlaw Scholar于英国利兹大学进行有关中国宣传艺术的研究。目前在M+任策展助理。
-
Xinlin LI, Suzhou
李欣麟,首尔大学设计学博士、江苏省双创博士,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新媒体、交互、动态媒体、数字艺术创作、计算机视觉等,通过对数字视觉技术的理理解与运用探索大型文化性、社会性数据中所未见的事实,以视觉艺术表现实现生动的信息传播。
-
Runshi LIANG, Chengdu/Beijing
我是石头,往返于北京和成都的写作者。在山野里做植物猎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说话。回到城市写童书和民间故事,做地方设计。
-
Nicole LIU, Chicago
Nicole Liu是一名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东亚系的博士生。她同时也是一名诗歌/翻译的热爱者。
-
Simon LI, Toronto
李彦潼1998年出生于中国大理的白族家庭,是一位文化组织者、研究者、艺术家和策展人,多伦多大学视觉研究(策展)的硕士在读。他致力于全球基础设施、地理诗学和去殖民化的交叉研究工作,作品和策展项目曾在国际上展出,包括中国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策展奖展览(2022);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新加坡(2022);榴莲·榴莲:第一届泛东南亚三年展,中国广州(2023);以及加拿大新画廊(2024),Jackman Humanities Institute (2024)。他还将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美术馆(2025)、McMaster Museum of Art (2026)和Varley Art Museum (2027)开展新的项目。李彦潼是一位新锐写作者,为CMag和Peripheral Review等平台长期撰稿。
-
Sunny YAN, Shenzhen
严欣然,写作者,热爱城市观察与凝视动物,毕业于都柏林大学电影研究系。曾参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编辑及推广工作,深圳城市读本《中心区变形记》联合作者,以独立评论者身份于澎湃新闻、IDEAT 理想家、上海百货、Nowness等平台长期撰稿,关注城市在地文化、自然生态、建筑设计等方向。现生活在海边,想要一个四处漂流的动物园。
-
Suzie XI, New York
席文月是一名具有技术背景和跨学科视角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她拥有纽约大学的硕士学位以及史密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史双学位,目前在美国银行的技术团队中从事金融量化建模工作。她的学术兴趣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社会网络、算法公平性及其在平台经济中的应用。她热衷于利用技术探索社会现象,特别关注媒体、社会经济学和青年文化领域的议题。她也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期待在同言社群中与大家一起探索独立出版的无限可能。
-
Tina LI, New York
李晨溪是一位现居纽约的音乐人和写作者。她探索互联网民俗、资本主义、表演和日常生活的对位关系,通过实验、即兴和采样。使用Logic,她的作品通常融合合成器、人声、小提琴、诗和田野录音。她曾在独立音乐厂牌从事商务和创意营销工作和为独立音乐人制作演出活动。目前在纽约大学攻读音乐学士学位。
-
Jingjun WANG, Boston
王婧君是住在波士顿的一名药企科研相关从业者,十七岁之前住山东。养过实验巨鼠,对接过FDA药品监管项目,想在被统计方法、发病机制和scientific writing统治的工作之外,找到新的空间。 UC San Diego Bio本科,Harvard Pharmacoepidemiology硕士。有一只奶牛女猫,名叫王勾勾,还有七台胶片相机。
-
Will YUE, New York
毕业于St. Lawrence University,现在是一名archivist。本科期间学习了艺术史和电影,我想学习独立杂志的历史、章程和它们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更从容地制作杂志发声,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们。
-
Bowen XU, Hangzhou
杭州人,语言学专业,当代艺术展览狂热爱好者与批评者,业余做点行为艺术。志于创立一个属于公共而非被一部分艺评人主导的艺术批评平台。最近对非洲当代艺术和后殖民理论比较感兴趣。高三在读,申请季在熬中。同时也是冥想、壁球、走野路与摄影爱好者。
-
Ran YANG, Chengdu/Shanghai
杨然是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从事艺术、写作、教育、社会行动。致力于将艺术作为一种生命的方法,专注于社会伦理中个体生命感觉与主体理性的能动关系。通过影像、行为、剧场、游戏、事件、写作等参与行动进行社会实验,以此探索宇宙中个体生命发展的新方法。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以召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通过对假定性情境和行动事件的设计,聚集来自不同背景和生命经验的实践者,将个人身体行动所促成的社会现场作为相互塑造的自治性场所,并递次转化为生命体的文字、影像档案。
-
Yuting YANG, Chengdu
我是一个生活和工作在成都的艺术行业从业者,“创作”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共享词汇。我会用“创作的方式”去生活,比如在做饭、送朋友礼物、写日记的时候,我也尝试用“创作”的思路去工作,比如在搜集、编辑、梳理、写作、叙事、存档文本的时候——我工作中密切的工作对象;也比如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创作的人、施工的人、策划的人、看展的人、管钱的人、学习的人、老练的人……
-
Huirong YE, Boston/Shanghai
叶荟蓉是一位研究者和写作者,她的研究领域涵盖华语地区的视觉文化、环境人文学、认识论、跨太平洋岛屿与海洋研究、感知历史以及行动媒介。她的文本创作企图将学术研究与自我民族志的视角相结合,时常转换为讲演式表演,以热忱的业余主义传授未完成、未经授权的知识;有时发展为她正在构思的散文电影——目前聚焦于风暴、灯塔以及社会主义妇女看天小组——或当她作为策展人调和他人作品之间的叙事与关系时,以展览作为载体呈现。叶荟蓉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曾在波士顿与上海之间长期生活和工作,现在正处于移动之中。
-
Yichen XIONG, New York/Shanghai
熊翌辰,小熊,如果你比我小也可以叫我熊大。我在纽约大学Gallatin学院下学,下的是比较文学、文化视觉人类学和若干。我最近打算组建一个帮派/好友派,把那些好的烂的爱的恨的都撞到一个袋鼠的肚兜里,蹦蹦跳跳地生下点(坏)蛋。
-
Shuai YIN, Milan
印帅(1991)是一位中国策展人,工作生活于米兰。米兰NABA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与策展专业讲师,2018年起留校任教。其发起的出版计划“AP Project”与德国Archive Books出版社合作,出版当代艺术思潮系列图书。其项目《珊瑚岛上的死光》入选2021年PSA青策计划。近期展览项目还包括《在出版内部重新发明出版——Mousse出版实践切片》、《VAI PURE ? 女性艺术阅读室》等。其文章及译文曾发表于《Segno》《公共艺术》《L@ft》《Mousse》《画刊》《信睿日报》《艺术新闻》等专业艺术杂志。
-
Yucun ZENG,Ann Arbor/Chicago
曾毓坤现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后。作为一名人类学家,他的知识生产专注于从民族志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大陆和台湾家庭、教育、宗教和社会运动的动态和困境。他的论文《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读经、另类教育和行道运动》,通过探索语言、知识、性别和社会运动的交集,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当代草根儒学运动进行了质询。他还合作运营人类学微信号“结绳志”(Tying Knots),尝试多种方法来做紧急的、参与式的民族志。
-
Fang ZHANG, Beijing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目前从事互联网产品策划工作。日常比较关注如何从身边小事出发让“附近”变得更加美好的可能性解决方案,平时写一些书评、影评、哲思散文等,期望通过文字给普通人带来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本人喜欢传统文化、自然山水、玄学故事和散步,欢迎同好者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
-
Ruiqi ZHANG, Columbia (Missouri)
张瑞麒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他通过移动影像、视频装置和游戏引擎来探索新兴技术的复杂性,并将计算作为另一种叙事容器。他的作品强调当今人们阅读复杂信息的能力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他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获得动感影像学硕士学位,在鲁迅美术学院获得视觉传达设计学士学位。他目前是密苏里大学数字叙事项目的助理教授。
-
Shiran ZHANG, San Francisco
张石然,2000年生于江苏太仓,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纽约大学,现居美国,习诗、译诗。
-
Amy ZHOU, New York
周若祺,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人类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背景,以及艾默里大学金融和社会学学术经历。从财富管理和咨询起步,到利用科技公司力量赋能社会议题(科技大厂CSR), 随后投身影响力投资,并为女性非营利组织贡献力量。 若祺对系统性变革、STS, 人机交互(HCI)充满热情,并致力于运用跨领域方法解决复杂社会问题。 目前,她的研究聚焦于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消费者心理以及人工智能在社会变革中的应用。作为艺术赞助人及青年藏家,她活跃于艺术,文化与慈善领域,是纽约新美术馆Artemis Council 的理事,专注推动女性艺术家的发展,致力于探索艺术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潜力。她相信艺术与文化是塑造更美好未来的重要工具,期待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